close
失去視力的攝影師
沒了聽力的音樂家
沒有人味的調香師
這些不只是超有張力的戲劇腳本,這是真實世界裡上帝對天才的嘲弄與羨妒。或者,是我們錯怪了祂,就像是聖經裡說的:「上帝關上了門,必然在某處又開了扇窗」,是祂關上了門,為天才們隔絕這世界的紛擾,別無選擇之時,才能傾聽到最原初的聲音-唯有取得心靈的絕對安靜,才能聽見那些如天啟般的樂音正源源不絕地在心中湧現。


電影 快樂頌 Copying Beethoven另有譯名叫"複製貝多芬"
貝多芬晚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在事業巔峰的貝多芬失去聽力的挫折落寞與痛苦。影片當中速寫了時代背景、貝多芬的個性地位,以及他的喜怒、際遇、無禮與寵溺。樂聖貝多芬的神聖孤傲與脆弱,不被了解的寂寞是他的利刃更是盾牌,總直率尖銳地刺穿眾人的駑鈍與不求甚解,卻又堅固地保護著內心的小小天地,嘴裡說著不願被奉承卻又禁不起過於直接的挑戰,套句當代用語,真是很矜啊!藉由影片讓觀眾們試圖理解一個帶給人們無限喜樂的音樂家、勇於走在時代前端並啟蒙無數後進的音樂巨人,身心所遭逢的痛苦與召喚,當然,不由得也令我想起另部音樂傳記電影阿瑪迪斯裡,那個笑聲像馬一樣的莫札特被草草丟棄在貧民坑裡掩埋的悲慘終局。莫札特在最困苦的人生境遇裡,還能創作出動人的最後幾首作品,而不變的仍然是他貫有的純真美好。

片子裡安排了抄譜員安娜這個角色,讓她扮演貝先生的耳、手與心。從與貝先生的近身接觸中突顯音樂家的、性別的時代地位,在那樣的年代裡身為女人讓她在音樂路上處處受限,無論最初接近貝先生的動機為何,安娜最後與貝多芬在音樂的世界裡,達成共識與和解。看到這裡,心裡一股暖意流動著。而導演企圖與我們溝通的,似乎正是關於靈魂這回事,經由音樂交流的方式串起了如長尾一般的人們的心,但是,即便是為同一首樂曲感動,你是你,他是他,他無法取代你,你仿效他也無益,靈魂與生命是如此無可替代的獨特與神聖。

片子裡最精采的當然是貝九首度公演的那一段,當安娜蹲在台下協助耳聾的貝多芬指揮樂團的時刻,安娜就是貝多芬的靈魂,演出結束之後,眼角不自覺地泛著淚光,可惜戲院實在太安靜,真想站起來大叫BRAVO!!!! (我一定是交響情人夢看多了….)實在是好感人吶!!!

看完片子以後,我並未依照原訂計劃繼續看蜘蛛人三。感覺太滿太滿,已經無法也無需負荷下一場聲光娛樂。二話不說回到原來的位置,認份地追趕進度,枯燥到令人爆走的結案煉獄注入撼動我心的貝九合聲之後,我的心情顯然好了起來,"別使性子了~乖!繼續吧!" 就這麼跟自己說。

回程的路上想起和妮娜冒著風雨,穿小黃雨衣打傘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聽LSO演奏的貝九,當晚非常非常感謝有她陪我一起發瘋,記得當時聽完貝九整個是滿足的快要爆炸!這是音樂的能量!我們在回家路上哼哼唱唱,臉上都是笑容。
 
我不願去思考什麼相對剝奪感的問題,或許是還自以為年青吧!除了那些〔總有一天...〕之類的自我期許或自不量力,深植在心的,是音樂平等無界線的感知-在領悟力上或有天賦差異,但音符橫越如汪洋般的語言隔閡,把一個又一個偏執歧異的人們化約為最純真的狀態,並得到滿心的富足,相信當時當刻我們在外頭冒著風雨所得到的感動,絕不亞於坐在裡頭的科技公司高層及高級房車車主。因此,最美麗的貝九,已經記錄在腦海裡,想必難有任何版本而可以超越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這是我最喜愛的樂章、我崇拜的作曲家,並有幸與我超級麻吉的朋友一起共享的絕美夜晚。



以上,獻給妮娜小姐。









------------------------------------------------
當電影裡音樂響起的時刻,想起一個消失的人
"所有的作曲家都是我的愛啊" 那人如是說。
他那自負的面具跟電影裡形容的貝多芬竟有幾分相似---好難相處,好難。
而偶爾,只是偶爾
當想起那些句句帶刺的話裡,那些我來不及了解也無從證實的未知
偶爾,也只是偶爾
猛一個認知結構的鬆動,突然覺得似乎聽懂了那些莫名的話語
那些..說話的人曾試圖讓我明白的心情
但,那又如何? 我後知後覺 而說話者已經離開
算了,一切都無法回頭。
〔總有一天 我將再也不會感到遺憾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