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道為何而反
不表示知道為何而戰」
--from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十一月金馬影展熱映的[吹動大麥的風]
我到了十二月快結束才有機會和它相見
因為想看 所以我很刻意的不去注意太多相關訊息
但還是不免會記得 諸如"史詩鉅作" "手足相殘造化弄人"之類的標語
史詩鉅作這詞不知怎地有種"八成砸了不少錢"的刻板聯想
撇開好萊塢片不說
畢竟連[悲傷草原]的淒美水景都是耗資上億的精心安排
同樣號稱史詩鉅作的[吹動大麥的風]取鏡平實
然而,鉅作格局卻在愛爾蘭自然遼闊的景致裡渾然天成
鋪陳緊密,犀利不濫情的情節是真真正正的盪氣迴腸
輪廓鮮明的角色設定和情節安排裡,鉅作地位已經不由分說
席尼墨菲的演技,德蘭尼和歐拉的氣質再為片子增色
它就是這樣 深刻而動人

故事背景在1920年代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
敘述一對加入愛爾蘭共和軍的兄弟泰迪和戴米恩
為何而反,為何而戰,卻又如何走向不同的結局
情節鋪陳中,若留意人物性格,已經略可猜想兄弟倆爾後的選擇和遭遇..
最後,最徹頭徹尾的投入的那一個
不是眾人的精神領袖泰迪
卻是一開始最不願沾鍋的弟弟戴米恩
原來要去倫敦習醫的他
眼見英軍暴行之後,毅然放棄似錦前程,隨哥哥的腳步投入共和軍
頂替受傷的泰迪,戴米恩領導大家歷經一場場的游擊戰役
體會處死朋友的痛,看見貧民的苦
當同志捐軀,愛人受辱
事件鋪陳中,戴米恩的步伐愈見堅定
戴米恩放棄了天職,手裡握著的是殺人的槍代替救人的手術刀
槍桿子是工具 武力是手段,而爭取自由才是心之所向
當他處決克里斯之前的那句 「願愛爾蘭值得 」深深震撼著我
而那"愛爾蘭值得"之事,只為了從英帝手中爭取完全的獨立嗎? 不只是這樣的
戴米恩的遭遇和行動,深刻地提醒著即便不是愛爾蘭人的我們--
國族,只是虛幻的想像共同體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權輪替亳無意義
無條件的平等和自由,才是抗爭的終極目的

編劇並沒有讓戴米恩過於理想化
畢竟是人,在面對死亡之時戴米恩也後悔過
他寫給女友的遺書真情流露 :「我企圖不想捲入戰爭,卻捲入了;即使現在想脫身,也脫不了身了」
如果不是這些征戰,戴米恩和泰迪是多麼相親相愛的好兄弟啊!
現實與理念把兄弟推上火線,又迫使他們分道揚鏢
戰爭中同仇敵愾並不困難
難在這條奮戰的路上 大家對於理想的貫徹可有共識?
就如同那句"知道為何而反,不表示知道為何而戰"
過程和結果何者為重?
為達目的可否不擇手段? 或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結果難以貫徹理想 要背水一戰 或是妥協以求瓦全?
諸多難題攤在眼前 為追求自由而堅定的信心挺得過肉體的凌辱
然而私心和現實 卻更深刻地考驗著那最初的信仰和理念
性命交關之際,心意己決的戴米恩仍是頑強地拒絕了妥協的提議
回到最切的地方,電影裡曾經同生共死的兄弟竟然永別
留下觀眾的滿懷嘆息

來自英國的導演肯洛區,七旬老先生拿英國政府的錢拍片
選了愛爾蘭獨立的敏感題材也罷
還站在愛爾蘭的立場說了這段抵抗英帝霸權的故事
影評說,突顯了這部片的意義,以及導演左派反骨的特質
而我想說,導演你好樣的!
這些日子以來看的幾部反戰電影在腦海中巧妙的連成一線
記憶裡那聖潔的白玫瑰與戴米恩的意志遙相呼應
戰火中的幸福轉瞬即逝一如〔戰場上的小人球
難忘盧安達飯店裡,人命的微薄與厚重被放在磅秤上衡量,而一切在出生那一刻已經註定的震撼
編織又幻滅的白色謊言,譜成親情動人的旅行之歌
那些小人物的無能為力,宛若末日又像迎向新生的荒誕和微光 則在庫斯杜力卡的戰場嘉年華裡上演
沒有人盼望戰爭,但是戰爭卻從來不曾遠離
希望 戰爭真的是人們面對衝突的最後一個選項
甚至 永遠永遠沒有這個選項
讓戰爭的場景永永遠遠的消失吧

我很喜歡的一篇好評: 以兄弟反目為基準,對映思想本質的徬徨 (作者:離島大夫)
官方部落在新浪: 請按我
Test my first YouTube imbed

庫斯杜力卡又有新作 是和其它吳宇森等七位大導合作的--[被遺忘的天使]
預告片的庫氏風格實在太鮮明
期末過後來場瘋狂嘉年華吧 (期待ing)

後記
謝謝純兒給我的大海報 超級讚的!好喜歡
對這部片的期待,就從打開那張海報那刻起動了

============================================
"當你處在轉折點的時候, 自己往往是無法察覺的"
那麼 這也會是我的轉折點嗎
或者 它只是過程中必經的挫折
我好想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