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千千萬萬遍,友情無價
《焦糖人生》用女性的觀點,描繪在保守傳統黎巴嫰社會中的女性處境:裝年輕、假處女、搞外遇、同性戀,四個女人,四種性格,四種情境,但是相同的是為了追求美麗、迎向幸福的心情。雖然內外在處境令人憂愁,但是煩惱的時候、傷心的時候、快樂的時候,都有女性友人嘰嘰喳喳一同討論、八卦、挖苦和行動,這就是女人的友情、女人的溫柔。
我的愛書《追風箏的孩子》搬上大銀幕了。雖然明白小說和電影是截然不同的敘事體,但電影完全削弱了原著的故事張力,可稱為我的年度失望作品。除了電影將原著中遲遲隱而未宣的哈山身世,以"近乎"一語道破的方式簡單揭露,完全破壞劇情張力之外,由於對男主角舊生活的情感鋪陳不到位,新生活的著磨又過多(本部的重點應該是手足情而非男女情,完全搞錯方向令人傻眼),於是在第三段返鄉救人的行動中,主角對故鄉和哈山父子那種混合著懺悔、思念、逃避等彆扭糾纏交錯的情結完全失了準頭,應該成為男主角心靈救贖的救人行動也因此顯得單薄沒有說服力,真的可惜。原著小說好看太多太多。不過飾演哈山的小男孩真是靈巧聰明又忠心,可愛小哈山和視覺化的風箏大賽,是影像為故事添加的風采。
因為被配樂吸引而看了這部《深海》。憂鬱症的心靈顏色就似湛藍大海,身邊的人也需要像海一樣,給予無限度的寬容和關懷。如果腦子裡的開關關不起來,眼淚的開關也關不起來,就需要身邊的朋友伸出手來。讓幽暗心靈鮮活明亮起來的,不是無法體貼的愛情,是友誼的溫暖、純真的對待。
●死別與生離,沒有贏家的戰爭片命題
印象最深刻的當屬被喻為荷蘭版《色,戒》的二戰諜報片《黑書》。本來完全是為了Sebastian Koch而看,繼《狂琴難了》之後,Koch再次演出德國軍官的角色,有趣的是,這角色明明是德軍情報頭子,卻有著如《竊聽風暴》裡德瑞曼的血性浪漫。本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動人又大膽的演出,逃亡、磨難、邂逅、埋伏、遇難,身為女人,她的不幸和幸運,她的掙扎和坦然。既然敵人可以成愛侶,同志當然也能反目成仇敵。赤裸的情節和手法大概是揭露諜報底蘊的猛藥,戰爭的殘酷一直都在於沒有人是贏家,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結束,因此看戰爭諜報電影也永遠是一個懷疑到底的心理狀態,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卻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可惜,即使有幸在亂世裡覓得真情,愛人也不會是永遠的。但我發現我的智力真的不適合看諜報片,都跟不上那種爾虞我詐的節奏QQ。
處理戰爭議題,獲得外語片提名的波蘭影史賣座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給了我震撼教育。被片名吸引、又因為藍老大的介紹文很動人,就買票入場了,看完沒有離別傷感只有滿心震撼....。該片描寫殘酷卡廷大屠殺的史實,除了描繪戰俘與家屬的身心煎熬,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於,它完全沒有因為過程難以足睹而閃躲粉飾,最後一段的處決鏡頭是亳不手軟地展現大屠殺的殘酷血腥,如此直接的泣血控訴,深深震攝、提醒著觀眾,真相不是閉上眼睛、蒙住耳朵就可以消失不見,戰爭遠比我們所聽聞的內容更駭人殘忍。
●回顧經典,永遠都不晚
經典作品裡面,我在光點看了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放大》。
故事大致是一個攝影師在自己拍的照片裡面,發現了疑似殺人的線索,憑著幾張照片拼拼揍揍,他鍥而不捨地尋找只為發現真相。片中他找到了屍體,但是一覺醒來,一切卻像是一場空,最後真相是什麼並沒有交代,留下了玄之又玄的結局,意喻著幻想與真相之間僅有一線之隔,非常諷刺。
除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於攝影師與女模的互動,透過迂迴的情節、直接的鏡頭,片子很犀利地把攝影者和被攝者的權力關係融入情節之中,做了絕妙也很具批判精神的揭露:想成名的女孩花招盡出只為了成為知名攝影家的模特兒,鏡頭前搔首弄姿的女模像個娃娃人偶任人擺佈的同時,攝影者、相機的侵略性格也隨之一目瞭然。安東尼奧尼用"影像"的角度來玩味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的關係,很難不想到精神神似的柯波拉作品《對話》。
柯波拉在《對話》這部作品中以"錄音"來操弄真實:金哈克曼飾演的錄音師原以客觀的記錄者自居,他捲入一場政治陰謀,迫於正義感和同理心,他竟違背工作倫理,介入了調查對象的生活,挖掘真相之時,才發覺真相竟然是自己被操弄、利用的事實。這部片對聲音的運用真是巧妙,遮掩與曝露之間都別具意義,聽見的不一定是真相,聽不見的也可能只是在吊人胃口,劇情精彩真要大呼過癮。
《春光乍現》和《對話》的兩相對照十分有趣,話說七O年代的兩部影片如今看來仍然令人驚豔,或許正是它們之所以被奉為經典的不朽之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