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橫山家之味書 必須寫在前頭的是,這不是一本令人感到舒服的小說。事實上,它有很多刺,有很多眉角、有很多心眼。但奇怪的是,那些心眼、那些阻礙,讀著讀著,卻有一種,這才是人生的感覺......。而那些所謂的感動、所謂的溫暖,恐怕是要讀者在接受這樣充滿缺憾、處處矛盾、「總是差了一步」的人生課題之後,才會在無力感背後油然而升起一種的後勁---「無論如何就繼續吧!」,淡淡的,但很篤定。我說像這樣的故事,是像在冰上行走的體會,冷調的感動。
《橫山家之味》(原著小說)
是枝裕和著/鄭有傑譯。
2009年,馥林文化出版。


 
有別於電影版如剝洋蔥般層層解密直至核心的敘事方式,
在小說的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故事發生的場景、與故事的結局了。
「關於我要講的那一天,其實也沒有發生什麼決定性的事情,我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許多事情已在水面下悄悄醞釀,但即使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什麼。因為,那時候,我已失去了我的父母.....」

 

因為父母雙亡而活在遺憾當中的男主角橫山良多,從「那一天」開始回憶。

 

那一天,良多帶著「新婚妻子」由香里和「兒子」淳史返回老家,為哥哥掃墓。兩天一夜的家居生活,對一家人來說是難得的聚會。電車上,良多卻為了答應媽媽今晚會在老家過夜感到懊惱,妻子看起來也有點緊張。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家,讓做兒子媳婦連回個家都掙扎半天?

 

家的核心成員,有個古板又大男人主義的父親、健談又大而化之的母親、能言善道的姐姐,除此之外,還有已經「供在桌上」的哥哥。因為姊姊已經另組家庭,在這樣特別的節日裡,姊夫以及她們的一雙兒女也會出席。

 

良多與老家的心結,主要來自於父親。他的父親是位醫師,深深以行醫為傲,在痛失長子純平以後,次子良多又不願繼承衣缽,為此父親失望透頂。不過,決心要走自己的路的良多瞞著家人考上東京的藝術大學,至此和老家漸行漸遠,也因為這樣,良多和父親兩人的關係多年來都顯得緊張。

 

即使良多已經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了,回到老家在父母親面前,他永遠像個不成熟的孩子。當年在哥哥死後,良多因為無法承受雙倍期待最後落荒而逃,那些在年輕時所承受不住而逃避掉的一切,日復一日地被膨脹、並且與自尊心綑綁纏繞,久而久之,返家這個理應稀鬆平常的舉動,就成了一次次的中場驗收。

 

可是孩子其實很難照著父母的期待成長的啊。
在良多小學時代的作文本裡,記錄著他無法否認的夢想--他也想要和爸爸和哥哥一樣當個醫生,然而當自己一步步向兒時夢想與父親期待背離以後,父子關係也就漸漸疏遠變質....
「當國中生的我,發現對父親的憧憬破滅時,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心中對父親的失望就徹底變質為對他的厭惡了。對於那樣的我,小時候『想當醫生』的那個自己,成為了我最想抹滅的過去。我非常驚訝自己雖然年過四十,卻還沒有走出那陰影,至今還遺留著某些負面情緒在身上.....」

 

童年時代的我們關於未來的想像,有大部分是來自於自己的家人,家人為我們樹立的典型、或是家人對我們的期待。殘酷的是,那些兒時夢想並不一定真正適合自己,當自己與夢想漸行漸遠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堅強的理由去說服自己:人生還有很多條路啊~如果因為該路不通就此被否定了自我價值,而且做出否定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最親的家人,這的確是一種陰影啊。做孩子的,想要脫離那些自己無法負荷的期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自己的路,讓自己過得很好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可是工作狀況不定的良多,不但無法證明自己,反而更讓父母擔心。他心裡必然是懊惱的吧。

 

不巧的是,返家的這當口,良多剛剛失業了。失業這種事在父母親面前說似乎不體面又有失自尊,良多還特意拜託妻子配合演出....

 

小說讀著讀著,我不禁想著,如果男主角良多真的是是枝欲和(本書作者、電影版編劇兼導演)的化身,那他還真是個有點小心眼的男人。身為家中的次子,良多既無法像哥哥那麼出色達成習醫的理想,也無法像姊姊那樣圓滑開朗地穿梭在唇槍舌戰的家人之間,敏感的他總像是隨時都會被惹怒的刺蝟,小心翼翼卻又顯得思慮過度地處處揣摩家人的心理...

 

這趟回家,他發現家裡有了一些改變。漸漸斑駁的老家場景、場景中不時冒出的往日回憶既熟稔又遙遠,點點滴滴也在提醒著他,歲月在流逝,父母親也像這棟老房子一樣地凋零當中:看來硬朗的父親其實已經無法再為病患看診、精神奕奕的母親有時會流露出被健忘症襲擊的神情......

 

然而令他訝異的,還有父母關係的微妙位移:
「自從父親不得不停止工作之後,在這家裡的權力關係似乎完全逆轉。問題是父親並沒有老到可以接受這件事,也沒那那樣的包容心。然而母親又徹底地缺乏溫柔。我不知道這對夫妻之間到底是從何時、在哪裡開始出錯的。雖說是透過相親認識,但也是接受了彼此才結婚的,應該不是一開始就不對盤吧。」

 

父母親的婚姻似乎是每一個小孩對於情感關係的原型投射,據說家庭的圓滿與否,關係著小孩是否勇於付出感情與信賴,並建立堅實穩固的關係。在書裡面看不到父母親的互動不佳對良多的感情世界與晚婚有什麼直接影響,但有段良多對於姐夫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姊夫在汽車經銷商的營業部工作,個性隨和,就算對方不是顧客,他臉上的笑容也從來不停歇。簡直是理想中的居家好男人,和我父親是完全相反的類型。我在見到他的那一瞬間,就了解我姊姊結婚後想要建立的是怎樣的家庭。....(中略)...想到今天一整天都要在他那沒有任何陰影的爽朗笑聲中度過,我就提不起勁來。因為我的家庭相較之下顯得陰沉,我更不想為了配合他們勉強自己裝得陽光燦爛,這種戲碼現在要我去演已經太遲了。」

 

這個家的陰沉,除了唇槍舌戰的氣氛之外,長子純平的意外也是揮之不去的烏雲。
當年純平的死亡,是英雄般的故事---為了解救溺水的年青人良雄而不幸溺斃,多麼動人。不過再動人的情操,對痛失愛兒的父母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痛苦。也因此,十五年來,母親年年都刻意把良雄找來參加,讓他為純平上香,因為「不能便宜了他」。母親的心機令人感到不寒而慓,但就母親的立場來說,有一個人可以怪罪,心裡才會稍微好過一些。

 

純平已經過世多年後,他的事情不但沒有被淡忘,還隨著時間流逝去蕪存菁,永遠維持著優秀出眾又善良的完美形象。書裡面也描繪了良多對純平的情結:
「不管再了不起的兒子,成績再怎麼優秀,現在還活著的話也已四十五歲。他最終變成庸俗歐吉桑的可能性也不能說是沒有。誰也不能保證大哥會繼續走那條父母所期待的道路。他可能辭去醫生的工作當個失業漢,也有可能會離婚。一直把大哥掛在嘴邊當作理想的標準,對於必須活在現實裡的人來說是一種折磨。」

 

父母親對死去的純平太執著了。良多甚至下意識地幫良雄說話,他要父母親「不要拿別人的人生做比較」,此舉彷彿也是為自己辯白,因為已經死去的哥哥不能由良多來代替,更不可能由良雄來代替,莫說是代替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甚至不該拿來比較啊~

 

啊~整本書就這樣綿密地堆砌著一個中年男子對於家庭關係、對於他自我在人生選擇上的種種心聲,讀起來不免人覺得,人還真是平庸又愛計較啊^^"。是枝裕和筆下的男主角有這麼多的眉角,但仔細想想,這些眉角的源頭不也指向了人對於家的在乎嗎?因為在乎,當自己無法滿足家人的期待,他才會有這麼深刻的焦慮;因為在乎,自己卻無法改變某些現實的時候,他才會不斷逃避,卻又不斷地被「應該做些什麼」的心理侵襲。最後他仍然選擇什麼都不去改變,直到父母親都離開了他的身邊。多麼無力的醒悟~

 

來不及和父親一起看球、來不及買車帶母親兜風…這些遺憾並無法讓時間的腳步停滯。
在父母過世之後,良多有了女兒、找到工作、買了車,一步步走入另一個人生,為家庭而活的人生。就像片名說的步いても、步いても.......

 

就這樣,我認為這本書動人之處,正在於這些現實面中的體會,人在生活步履中漸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看到某些風景。無論人此時此刻的角色是「人子」、「人夫/妻」還是「人父/母」,與我們一路相伴且無法脫離的,是在家裡生活的點點滴滴,關於回憶、母親獨到的手藝、家人間口耳相傳的小故事、彼此如直覺般的小動作等等,那些記憶,無論快樂與否的記憶,一針一針地織成對家庭的記憶、對家的感覺,以及家的牽絆。甚至也影響著自己未來所組成的新家庭。

 


雖然故事裡的內心話讓我讀起來覺得不甚舒服.....(我寫成這樣,會有人想要看它嗎?!其實我略過了很多感人的部分啦!唉呀!)但我其實是喜歡它的。我不得不說,這樣敏銳的眼睛、善感的心靈才能在細瑣的家居生活中抽離出深刻的體會。特別是像這樣隱含真人真事的故事,總能讓人在讀的時候有奇異的感覺,彷彿在別人的人生得到和解與安歇似的....因為大家都是那樣走過的啊!既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本經唸膩了、累了都不能換,那麼我們也就只能停止挑剔,多點包容、多點體諒了。

 

推薦這本《橫山家之味》,給曾經思索過家庭關係的人囉~

 

OS...
1. 我終於寫完一篇了....我其實喜歡電影版....電影文明明先寫,結果小說文的進度勝出了。電影文也許就死產了吧...^^"

2. 鄭有傑好有才華,是演員是導演是編劇,而且還會翻譯小說耶!真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