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回家》,2015年,田中實加作品。
一群在戰亂時代生長的老百姓,受到日本政府的鼓勵,懷抱著拓墾新天地的夢想,變賣在故鄉一切的家產,來到了被政府稱作"Paradise"的台灣發展。宣傳與想像是美麗的,直到現實橫在眼前,有人無法適應,馬上就決定打道回府;但也有人,以既來之則安之的自若狀態,在全然陌生的土地上,日復一日地,長出了根。於是大家是新天地的拓荒者,在新天地排除萬難生活下去,與台灣當地人交流、產生情誼,並且繁衍下一代,從參與者變成新天地的住民。直到日本戰敗的"意外",命運再度把他們帶離這片土地。....
導演田中實佳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走訪相關人物和爬梳資料,精選了八位灣生的故事,交錯敘事中構成這部紀錄片。在劇組的協助下,故事裡的人都以某種方式得到了某種層次的圓滿--老先生回到台灣尋覓當年的左鄰右社,過程雖不算順利,最終仍遇到了故友,以及故人的後代;也有人回到自己兒時的居住地,雖然人事全非,但他還記得曾經屬於他的家園的那些田園,還把自己那較喜歡悠閒步調的生活態度,歸因於自小生長在花蓮的步調記憶。老太太來台治癒了她多年的"思鄉病",她說是台灣的陽光給了元氣,她成功地驅逐病魔,恢復健康和笑容....。還有片山阿嬤的後代們,為了尋覓返日多年早已斷了音訊的"阿祖",數度踏上日本,尋覓可能的蛛絲馬跡...
整部片的語言基調是日語,風景則是你我熟悉的台灣,當"台灣是故鄉、是家” 這樣的說法,在這幾位灣生的口中非常誠摯地以日文的方式講述出來,構成了我觀影過程中的某種心靈衝擊。而我驚訝的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竟有這麼一群人,一輩子思思念念。他們會不會比許多台灣人更熱愛台灣?我不禁這麼懷疑著。後來從相關書籍裡才讀到,那些被"引揚"的人,回到日本之後反而成了其他人眼中的"局外人、異鄉人",終其一生,矛盾與排斥可能都無法逃離,有些外顯,有些內隱。矛盾造成他們難以與其他人融入,可能是他們不夠道地的日本口音、也是旁人的"排外/恐外"眼光或心態,使他們必須隱藏在台的經歷,辛苦地重啟生活,有些人甚至沒有朋友,孤單地老去、死去....。
真相是殘酷的,歷史也是非常真實的存在,這一群所謂的灣生見證了時代的動盪,在戰亂中到異地建立家園,卻又再度因為戰亂,被迫離開他們"以為"已經落地生根的家。影片的講述淡化甚或美化了某些歷史/政治情結,她不做過多情緒的渲染,無意去爭論對錯,單純地,回歸到一群因故離開兒時生長地的老先生老太太的尋根之旅。在時代的巨輪下,人們往往只能身不由己地順應變化,就如同家倉老太太說的,戰爭是很可怕的,改變了人的想法和行為。而戰爭的殘酷與不幸就停留在歷史吧,我們這一帶應該要幸福平安地好好活下去。
電影院觀賞影片時,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二位用日文輕聲交談,有趣的是,在句子中卻不時夾雜著台語單字,因此我猜想她們亦是所謂的灣生。在影片放映的一開始,拍攝富永勝老先生等一行人前往花蓮訪友,得到的消息都是對方已經死掉了,影片捕捉了富老先生的錯扼神情,令人不捨,而黑暗的戲院中,我不小心瞥見隔壁阿嬤用手輕輕擦掉了她的眼淚;影片中呈現了許多歷史畫面/素材(如照片),阿公阿嬤也特別坐直了身子屈向螢幕仔細看,彷彿是期待在其中找到她們也熟悉的訊息....;而在貫穿全片的代表歌曲"故鄉"播放時,阿嬤也一起輕輕應和了幾句....就這樣,我一面聽著電影裡灣生們的故事,一面也有點分神地觀察身旁地兩位當事人。她們是灣生吧?那他們現在怎麼會在這裡?沒有機會和二位老人家交談,我卻止不住地猜想著,他們的身份,以及他們的人生....
原來所謂的故鄉,不只是印記在戶口名簿上的文字紀錄,它屬於心靈也屬於身世,它是抽象的認同,亦是真實的生活,也許不是每個人死後都會在墓前放上一把故鄉的泥土,無論如何飄泊,人的心中都會有個原鄉如影隨形,認同在哪裡,故鄉就是哪裡。身世,不也不證自明?
*****
隨著時光流逝,灣生已經漸漸凋零,非常感謝導演歷經許許多多的困難仍然堅持下來,留下這麼珍貴的紀錄片。在此簡短記錄。
寫完心得文後,看到導演田中實加的專訪,才了解原來仍有六萬多的灣生留在台灣,以及,她說透過這部片子想要傳達的是「愛」,我想她成功了!
《藝想世界》田中實加談《灣生回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xkjS92LZ0
陳芳明教授談觀後感: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32585/《灣生回家》預告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