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讀到張惠菁的這篇文章。無論風格、思想、遣詞用字如何,作家總是能將生活中細微的事寫得閃閃發亮,讀完她這篇文章後,我的感想也是如此。正如同她文章裡所說的--「瑣碎的事物總在談論中獲得一種光澤」。這篇簡短的小故事,道盡了MSN與習慣之間這麼隱微卻深刻的生活經驗,相信是很多人生活的鏡像。
七天內的事 by張惠菁 原載於2008/01/13中時人間副刊 E7版
拉拉已經想這些是她會告訴班杰明的事,如果他今天上線問她的話。所謂依戀難道就從這麼卑微的出身開始,越微小,越難以防範。
第一天拉拉遇見班杰明。班杰明給拉拉發了簡訊。
接下來的幾天就只是經常的MSN。拉拉早上到公司,會先收到班杰明的訊息,這時的招呼比較簡短,因為兩個人都還有別的事忙。問一聲「今天好嗎?」「工作啊,看來今天又是魔鬼的一天。」然後各自去開會或忙別的什麼。晚上回到家,拉拉電的無線網路總是習慣性地開著,班杰明往往也還在線上,有時是還在公司,有時是同樣在家裡。幾乎每天他都問她晚餐吃什麼,午餐呢,今天做了什麼。總是這樣瑣碎的、平庸的開頭,用的是零頭般的時間(等開會啦,一邊看電視啦),然後才稍帶出旁的話題,也許從晚餐帶出他去過的館子,從今天看的節目說到別部電影。
第八天,班杰明忽然不在了。
這其實是件很尋常的事。你的朋友有時掛在網上,有時不掛。誰曉得為什麼,說不定他家的網路壞掉了。介意的話,過幾天等他上線時問一聲,可是最好確定你跟他的關係親疏問得起這個問題,不是人人都喜歡有人一直注意著自己上線的動靜。
問題就在於拉拉還真的注意了。第八天晚上,拉拉發現自己比尋常更頻繁地檢查聯絡人列表,看班杰明是不是上線。習慣真是個可怕的東西。
瑣碎的事物在談論中獲得一種光澤。MSN上的閒聊往往比電話或當面聊天更瑣碎,是可以邊工作、邊吃飯、邊同時和多人聊天,一面同步進行不輟的事。它毫不歧視地接納了一切的東拉西扯,冷場與分心──不像當面或電話聊天,有一分鐘的冷場,你就汗流浹背了。在MSN裡,說不上話的時候你用表情符號,再說不上的時候你可以過幾分鐘再回答,或乾脆不回答。
要是沒有那些MSN上跟班杰明的閒聊,拉拉的生活也是一樣過的。但這七天之中,拉拉生活裡許許多多的小事,從今天吃了什麼菜,早餐在市場口買的一塊錢的餅,在公車上看見司機跟乘客吵架,都被談論所覆蓋。彷彿它們先在生活裡發生一次,而後又在對話框裡再活過一次。瑣事被談論的軌跡串聯起來,七天內便形成一條路徑,然後忽然消失在第八天。
第九天早上,拉拉在市場口買了油條當早餐,看起來有點油膩,但是她很久沒吃油條了很想嚐嚐。搭到的計程車司機,一路跟著電台播放的歌曲唱。還沒到辦公室,還沒連上電腦,拉拉已經想這些是她會告訴班杰明的事,如果他今天上線問她的話。所謂依戀難道就從這麼卑微的出身開始,越微小,越難以防範。
*後記*
MSN這工具方便是方便,但因它起的心結與矛盾實在不少,我自己曾有感而發的寫了<Comtech or Contact>這篇文章,即便我從高一開始接觸網路以來,就過著跟IM形影不離的生活,這麼多年來,關於IM這型式的溝通方式,那其中的體會與轉折真是如人飲水,因為IM的使用,而某種程度上更瞭解或誤解了溝通這回事,誇張一點也可以說,是認識了另一個自己,或另一個對方。
最近我自己和朋友不約而同地因為網路而對某人產生了一點小小心結,而這篇張惠菁的文章,就送給曾經因為網路而偷偷生別人悶氣、想太多、甚或冷戰斷交的我自己,以及朋友,還有本來覺得沒有上述症狀,但讀過文章卻偷偷點頭的"你"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