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事曾真實的發生,但我們卻不去言說它。
不說,約好不說,或沒有約定卻心照不宣地不說。

剛剛讀著[愛的歷史],又提到了這樣的情節,或許有些事太深刻,無法承受再一次的負荷。突然,我想起了之前和友人看了期待已久的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故事的結局就在兩人達成共識,要埋藏那噩夢般的事件中,嘩然結束。無聲中,黑底滾動著白字的卡司與crew,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氣息,結束囉?我有點錯扼落寞地跟身邊的友人這麼說。

回家看了影評人的文字,他還注意到窗外那緩緩飄落的雪花,真是個敏銳入微的詩人。在兩人身後的窗外確實下著雪,只是我當下無法去感受那樣的詩意。不知是否象徵著兩人如冰雪一般低迷尚未平復的心情,或者,白雪將漸漸帶走混亂的記憶,讓一切歸於平靜?


來自羅馬尼亞的[四月三週又兩天],克里斯汀穆基作品,2007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好看嗎?很好看,但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

在影展裡看到[幸福在西方]的時候,我和友人大為驚喜,影片舊舊的質感和略感沉悶的開頭,都向習慣好萊塢快節奏明亮感的觀眾,宣示了不同的觀影經驗(還好是在影展放映啊)。當時不明白為什麼片子要拍得這麼陰暗,陰暗的光源令我不自覺聯想到所謂的逗馬條約。而這部描述年青小夫妻對於逃亡到西方的奇想影片,以大膽的剪接手法,將整部影片剪成三個段落,充份呈現一個故事與多元觀點,或許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導演讓滿場的電影迷知道,這完全是功力問題。我心想這真是媒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絕妙教材啊!滿場的觀眾笑得開懷,走出戲院,我們對向隅的[四月三週又兩天]充滿期待。

延續[幸福在西方]的灰濛濛色調,[四月三週又兩天]呈現鐵幕中蕭條的羅馬尼亞,人與人的互動充滿警覺而不信任的。

導演用心的把當年的元素在鏡頭中重現-破舊的客運、廢鐵般的私家車、物質缺乏必須仰賴黑市...等等,以及本片的重點-以墮胎為避孕手法的社會背景。影片仍然沒有配樂,也一如期待中的,不會有fancy的鏡頭,而且手持的晃動感和一鏡到底的大膽,都讓人非常佩服導演的自信,這是對於故事的自信,因為這代表除了對於鏡頭中氣氛的掌握必須十分有張力,它更需要完全靠劇情和演技來壓人,但有別於處女作[幸福在西方]交錯繁雜的敘事,它平鋪直敘地交待兩個女生危機四伏的一天,一步又一步,走向無法回頭的結局。令人咋舌的故事和演技,也有懸疑和驚悚的緊張氣息。但也許是我個人期待太多,或是因為[幸福在西方]留下的錯覺,隨時隨地都揪著心以為下一秒又有什麼事發生,或人物關係中隱含了什麼意義,對之後的劇情走向又有什麼影響之類的。

鐵幕裡的故事近年有許多佳作,[再見列寧]以黑色喜劇的手法呈現一代政權的興敗如何建構又解構了無數小家庭的記憶與幸福;今年最熱門的[竊聽風暴]則以浪漫語調控訴祕密警察監視下,沒有人權與信任的生活。[四月三週又兩天]更是冷靜直接的剖開社會問題,用兩個女生的不幸遭遇,精準地描繪鐵幕中的生活,並帶入階級與意識型態的背景因子在對白之中,細細的看真是覺得張力十足。還記得包裏著甜蜜糖衣的再見列寧中,媽媽臨終前說出的事實/竊聽風暴裡淪為送信工的衛斯勒在書店裡買下那本獻給他的書/或四月三週又兩天裡,兩位女主角毅然抛下屈辱的決定....三部影片都圍繞著人的選擇,在現實條件之下,轉變與堅持在不同語調間,讓影片散發不同的魅力-溫暖與強韌,這些都是人的面貌。

[四月三週又兩天]果然是今年在歐陸最火熱的影片,灰撲撲的色調中,克里斯汀穆基的才情光芒四射!我淺淺的寫它,因為幾個友達都很想看,不想破梗。如果二輪上的話,希望能再看一次,正如同影評說的,沒做功課果然有差^^"。當我不用莫名地再為接下來的故事擔心,我也許更能享受導演的自信。

 

文末,附上好文一篇:如同日常生活卻又殘忍、沉痛又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