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25718 這部小說應該會紅,本身超好看,加上改編電影即將上映。而我終於看懂書裡的混雜著逃避、思念、自責與自省的複雜情緒。是本結合歷史背景、祕密戀情與謊言的精彩作品,所以決定為它做點書摘。故事裡,關鍵劇情的轉折,在作者自省力十足的筆調中讓理性與感性同場角力,讀者可以清晰地體會主人翁的內在糾結......此外,在故事涉及的歷史背景中,本書也由不同的眼光去檢視那些被定義為「加害者」的納粹份子的處境與心理。

在這個倒敘的故事裡,分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主人翁與韓娜的相識相戀與分離;
第二部分講述多年後的重逢,主人翁親自參與韓娜的審判,發現她的重大祕密與事實真相;
第三部分則講述審判之後,主人翁開展生活,並且與韓娜建立新的關係。
第一人稱的倒敍筆法讓文章瀰漫一種「早知如此」的哀傷,盛讚年華,而年華已杳然逝去....

 

我願意為妳朗讀 Der Vorleser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著/張寧恩 譯。

十五歲少年麥克初識愛情滋味,他的對象是三十六歲的車掌小姐韓娜。
書裡有不少篇幅在描寫主人翁這段老少配的身心啟蒙,愛情的歡愉躍然紙上,
他們共度一個激情甜蜜的夏天,還曾以母子的身份出遊,但是不同的是,和韓娜在一起不必佯裝自己是個懂事的孩子,他甚至希望遇見同學,他可以因而驕傲。
「今天當我遇到一個三十六歲的女人,我會覺得她很年輕。可是當我看到十五歲的男生,我看到的是個孩子。韓娜當年給我這麼大的信心,現在真叫我吃驚。」


濃情蜜意很快就消逝了,至少麥克知道。
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漸漸疏離了韓娜,
因為韓娜不屬於任一個生活圈子,
無法融入、也未曾有機會讓家人、朋友知曉她的存在,
(其實我不明白,男未婚女未嫁,僅止是年齡差異何以令麥可如此掙扎?)
漸漸地,當錯失了說明的良機,也失去了說明的意願與意義,
韓娜的地位被貶抑了,
她成為一個不可提及的謎/一不小心,又成了無法啟齒的隱疾...
這一切對於十多歲的少年而言,太不尋常也太沉重了對吧?
麥克想要回歸一般少年的生活--聊天、逗嘴、玩遊戲、挑逗女生,隨性而輕鬆。
只是他終究沒有機會正式地在韓娜與同儕之間做出選擇,韓娜就已經離開了他。


而後,和所有犯錯、失戀的人一樣,
那些痛苦的糾纏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漸漸消逝,
不會遺忘,只是漸漸疏離 。
男主角表面上因為韓娜不告而別而痛苦;內心的角落則因為背叛韓娜的罪惡感而痛苦。
書裡頭敘述失戀的麥克搬了家,
「最初幾個星期糾纏著我的罪惡感已緩緩消退。我避開她的公寓,改走其他路線,六個月後我們家搬到城裡另一個地區。我倒沒有忘記韓娜。而是到了某一個程度,對她的回憶不再如影隨形地伴著我。她留在後面。有如火車駛離車站,把城市留在後方。就在那裡,在你身後某個地點,你可以折回去確定它還在。但又何必回去呢?」
(這段敘述令我想起〈無名指的標本〉裡面的實驗室啊~很多時候,人其實是貪心又膽怯的,想把記憶好好地保存在身後,卻不會想要去回顧、打擾它啊)


認識又失去韓娜這段經歷讓男主角的心靈以超乎常人的速度成長,
當人抛棄了像龐然大物一樣的往日,現實一切都變得輕盈,
以至於往後在中學、大學的時光,學習、交友、生活一切對麥克都不費吹灰之力--
「我擺出一副傲慢而高人一等的姿態,好像任何事情都不能觸及、動搖或混淆我,我也不涉及任何事物....冷漠無情與極度敏感並存的現象,連我自己都覺得頗費疑猜。」
其實麥克的心死掉了吧?
抽離對韓娜的回憶,也就剝離了活生生的情感,因此對一切事物都冷淡疏離事不關己。


書裡僅用極短的短篇描寫韓娜離開以後,這段巨大的失落與斷裂。
直接進入多年以後,他與韓娜在法庭上再度重逢。


麥克身為法律系學生,因為課程所需,他參與了納粹罪犯的審判。在法庭上觀察、參與審判的進度,藉由涉入審判的正當性與正義感重新拾起生活的意義,萬萬沒想到,韓娜竟是審判的一部分。韓娜重新出現在他眼前,而且是以罪人之姿,因為她曾經加入祕密警察。麥克再一度地感到罪惡,只是不同的是,這樣的感覺,不為了離開的她、不為了背叛的自己,而是因為她有罪,他所愛(過)的人有罪。


他希望韓娜盾入回憶,就此遠離他的人生,並不只是因為她的所作所為需要受到監禁,更是因為他並不想面對她。
面對眼前這個熟悉的陌生人,他只能勉力維持麻木,唯有如此才能保護自己不為回憶侵擾、不因事實羞愧--
「是誰為我注射了那一針?是不是我自己,因為我不能沒有麻醉劑?麻醉劑不但在法庭發揮了作用,讓我見到韓娜時,好像愛過她、渴望過她的是別人,那人我很熟悉,卻不是我。我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是如此,我置身於自己的人生之外冷眼旁觀;看到自己在大學唸書,和我的父母、哥哥、妹妹、朋友在一起,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我卻沒有參與感。」


他始終坐在旁聽席裡看著韓娜,看著她為自己辯解、看到她被同伴汙蔑....不知怎的,韓娜竟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不利的結局....
韓娜也看到了坐在旁聽席上的他,那一段描述兩人目光相接的文字,很短卻很深刻。
讀到這裡,我覺得好悲傷。


麥可不禁回溯起,即使在他們最親密的時刻,他對韓娜的生活、家庭都一無所知。而分離多年的時光裡,韓娜何以去做了這麼令人髮指的事情?
那種疑慮中又帶有嫌惡的情緒有了變化,因為麥克終於「想通」了韓娜的祕密。


那個讓韓娜當年狠心不告而別、甚至還加入納粹、最後還一肩扛下恐怖刑責的殘酷事實。
麥克的痛苦再度被精彩地轉移,愛恨交織的痛苦麻木,轉移到道德上的兩難-- 事實已經攤在眼前,韓娜即將入罪,他知曉韓娜的祕密,明白她的冤屈,但即使他多麼想要幫忙韓娜,他卻無法忽略韓娜有罪的事實、無法斷然忽略韓娜的意志,畢竟那是韓娜寧可拿自由與生命交換都想隱暪的祕密,他怎可輕率說出所謂的"真相",即使用意是為了幫她脫罪?


故事至此,有一段麥克與父親的精彩對話,關於人、自由與尊嚴的關鍵對話。
可是,麥克仍然無法脫離納粹罪行的憎惡,那些畫面與韓娜的身影相疊,再一次地驅動麥克內心的糾結--
「我想同時理解韓娜的罪行,又想譴責它,但是這做太可怕了。在我試著理解它時,我會覺得自己無法讉責它,而它是一定要受到讉責的。當我真正讉責它,讓它得到應有的讉責時,欲又沒有理解的餘地。但即使我想要了解韓娜,無法了解她所代表的卻是再次背叛她。我無法排解這件事。我想賦予自己兩種任務:理解和讉責。但是要做到兩者卻是不可能的。」


審判的結果,為了掩飾祕密而概括承受一切罪行的韓娜,被判終生監禁。
因為愛上有罪之人,麥可無法斷然切割在心靈上所蒙受的黑暗--
「我曾經愛過她。不僅愛她,還選擇了她。我想告訴自己當我選擇她時,我完全不得她所做的事。我想說服自己是無辜的,就像兒童愛他們的父母一樣。但是對父母的愛是我們唯一不用負責的愛。」


韓娜入獄某種程度上也是麥可心靈的解脫,因為她終究得為昔日的所作所為負責。麥可結婚、生子又離異,卻不曾忘記韓娜,直到他終於能對自己坦誠韓娜所留下的深刻影響。他開始為獄中的韓娜朗讀書籍,就如同年輕時代他所為韓娜所做的那樣,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釋放他的思念(與懊悔?)。


這樣「藉文字為動力、無言的接觸」歷時多年,麥可卻一直沒有去探望韓娜,僅以錄音帶和紙條往返,既親近、又疏離地聯繫著,直到韓娜即將獲釋....
「正因為她是如此方便的兼具了親近與疏遠,我才不想去看她。我感覺唯有隔著真正的距離,她對我才是真正的她。我害怕這個由字條、錄音帶構成的渺小、輕薄、安全的世界太虛假,禁不起實際的接觸。我們怎能在面對面之際,兩人之間的過往不會重新浮現?」

韓娜要出獄了,麥可似乎難以招架這遲來的重逢。故事的結局很悲傷,其實也不令人意外,故事慣有的完美解套。
很精彩的故事,主人翁的愛情、成長經歷、以及故事在第二部以後層層剝開的殘酷真相與道德難題,難得的是它對於審判歷史-歷史中的加害者、受害者、甚至審判者所面臨的難題與盲點,都有濃厚的省思力量。在各種解釋、解答與心結之間,帶上別人的眼鏡,想想那些處境,各段轉折都深刻、糾結,值得一看。

 

------碎嘴分隔線-----

寫得有點偏心,三段故事裡,我讓第一部簡單帶過,因為覺得這部分應該會是電影的賣點/重點之一XD。就我有限的理解範圍裡,對麥克如何對韓娜由誤解到理解、進而接受並且回饋的過程簡單地回顧,藉友人送給我的話為這部小說做簡短註記-----「有時候我們要原諒別人,但我們也要學著原諒自己」。


當然,值得期待的是這個故事被搬上大銀幕啦 -由凱特溫絲蕾主演的《為愛朗讀The Reader》,我開始在想像電影要如何演出主人翁的內心世界了,第一部分的愛情故事要搬上大銀幕當然很容易,但是男主角將在第二部和第三部有非常重要的心靈攻防,會怎麼處理呢?小說改編電影的難處,在於影像化之後,電影這個重生作品要如何以影像、音像與演技去鋪陳文字的密度,特別是這樣故事性十足卻充斥著複雜情感的原著巨人身後(不禁想起令我大失所望的The kite runner 電影版),想必是對演技與說故事功力的大考驗。

The-reader-winslet-kross本書據說會出電影版封面。

友人借給我的舊版封面上畫的女主角神似蜜雪兒菲佛~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為主的關係,我已經看過凱特溫絲雷的電影扮相,覺得書裡描述的那個有強健體魄又充滿溫柔誘惑的女人,當屬凱特莫屬啊,哈哈:P...(請想像Rose..)

 

呼,我寫完了。 今天該寫的沒寫,網誌一口氣就可以三千字,果然是個尷尬網誌寫作者。 只有寫字可以讓人有存在感。這樣的我難怪讓家人擔心啊~

 

 

 

kate-winslet-the-reader-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dr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